“思·享”学术讲座: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方志远教授来我院讲学

发布日期:2023-10-28 浏览量:

 

10月27日晚,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江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内知名明史专家方志远先生应邀为学院做了题为《“土木之变”与明代社会的多元化》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学院副院长刘利平教授主持,200余名师生在明德3号楼101报告厅聆听了讲座。

追寻导师足迹,回溯学术起源。讲座伊始,方志远教授追忆了他与我校在学脉上的特殊渊源:他的硕士生导师欧阳琛先生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并曾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从教,而云南师大的前身正是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因此今天来到导师学术起航之地讲学,他倍感亲切。随后,方教授讲述了他导师欧阳琛先生“三人讲座”的故事给他带来的深刻影响,由此引申出做学术时知行合一、以身践知的重要性。

讲座进入正题后,方教授首先系统梳理了史学界和重要网络平台对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的“土木之变”的研究情况和相关评价,认为已有研究多侧重阐述“土木之变”对明王朝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关评价也以消极为多。如有学者认为“土木之变”是明代由盛转衰的标志。方教授认为这个观点颇为流行,但却不能成立。他在分析了这些片面甚至错误观点出现的原因之后,提醒同学们在做学术研究时须特别注意两点:一是阐述和论断历史事件时,不能仅仅依据局部的、个别的或稀见的材料来立论,而应在全面阅读、深入研究常规材料的基础上,辅以地方志及家谱等稀见材料,从而提升学术研究的全面性与严谨性;二是研究中国历史问题,要坚定中国立场,对于海外汉学家的相关研究成果要注意辩证分析,不能一味盲从、跟风,要警惕其西方立场,并以史实验证其客观性。有些观点是由其立场决定的。

随后,方教授以全新的视角深刻分析了“土木之变”及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他认为,明英宗即位后至“土木之变”发生之前,宦官王振的所作所为是对永乐朝之后政治逐渐走向宽松的反动。“土木之变”的直接后果,是王振之死和英宗被俘,从而结束了他们试图并正在重建的高压统治,使明朝回归到永乐后期特别是仁、宣以来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之中,明代社会也开始“不动声色”地向多元化社会转化。事实上,“土木之变”并没有使明朝真正“伤筋动骨”,与其说是明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倒不如说是明代社会转型的节点。

方教授认为,“土木之变”对于明朝无疑是一次重大打击,但它的发生及此后事件的发展,至少带来了以下以四方面的后果:一是坚定了明朝人以北京为京师的决心和理念,奠定了此后明朝国家和社会发展,以及和蒙古关系的总态势。二是结束了英宗和王振君臣重新构建的高压统治,君臣关系出现新变化,内阁作为“机构”而非作为“重臣”的作用开始奠定。三是弃旧君、立新君,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被重新发掘,明朝开始进入没有权威的时代。四是以纳米入监、吴与弼进京为标志,财富、文化开始成为新的价值标准,此前以权力为单一价值标准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可见,“土木之变”与明代社会的多元化关系密切,“后土木之变”的明代社会,从成化朝开始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明朝的好日子,好玩的时代也开始来到。讲座持续两个小时,在场师生都被方教授的风采所吸引,大家如沐春风,报告厅里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讲座最后,刘利平教授进行了简短总结,指出方教授的学术报告是一项正在进行的研究,具有突出的学术前沿性,报告视角独特,分析深刻,观点新颖,为人们了解“土木之变”及其与明代社会多元化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教授以史为据、旁征博引,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渊博的学识、独特的思维与新颖的视角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充分展现了央视“百家讲坛”最受欢迎主讲人的风采。最后,刘利平副院长还鼓励在场的同学们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增强专业认同,培养学术兴趣,接触学术前沿,开阔学术视野,提高专业素养,从而提升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

(历史与行政学院 供稿)